日历

2025 - 2
      1
2345678
9101112131415
16171819202122
232425262728 
«» 2025 - 2 «»

日志分类

存 档

日志文章


2013-08-28

1代农民工“超龄”养老困局:不打工家里就更困难

第一代农民工“超龄”养老困局凸显 ^O1' 'q  
QK_wL Z<  
改革开放已走过30多个年头,第一代农民工也到了知天命之年。由于收入低、故土难离等原因,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在城市颐养天年,而是会选择叶落归根,回到农村。随着第一代农民工整体步入老年,养老问题必须摆上议程。这一特殊群体的“超龄”打工生活、背后的辛酸以及即将到来的养老困局,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。 T q=i[aq v  
n{7aca\)  
本报记者 赵志锋 u&`IJ9`9U  
+gMH]h9  
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,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深入,大批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,参与城镇化建设。这批人是第一代农民工,他们大多出生在1950至1960年代,现今约50至60岁。 :> 1dc  
8]7W-Cg  
30多年来,第一代农民工在工业化、城镇化、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,如今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们逐渐退出城市舞台,淡出公众视野。据估算,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近2.3亿人,其中50岁以上、面临养老困境的农民工已高达3600万。 [2tL3?  
L_P(,Sx+  
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游走了数十年后,不管他们愿不愿意,岁月都将他们无情地推向了返乡之路。 Q,]q fo  
a/hFol  
“超龄”的坚守 ; 5l' *g_#  
g[bMxKgFp  
上下班高峰期,甘肃省兰州市焦家湾车水马龙,热闹异常。在这个农民工聚居较多的城中村,史东平住了近20年,也算是半个城里人。 ;Cq0'}iI  
$16ECD ':  
近日,记者来到史东平的出租屋时,他正在烧煤煮面条。史东平是甘肃省定西市人,问起30多年在城市的挣扎和打拼,今年50岁的他长出了一口气。 P`0 ;7J8  
sb{R!6aM$  
1981年,18岁的史东平第一次来到兰州市,在一家建筑工地当小工,工资一天2.5元,扣除饭钱,每月能挣60元。 9`}y_e}]  
(4Sa7M  
1987年,史东平结婚,两个孩子相继降临,给家里带来喜悦的同时,也增加了家庭负担。为了养家糊口,史东平当起了装卸工。20多年来,他一直在焦家湾干装卸。 a2cR_4~T  
kqC?8Y(z  
“装卸工很辛苦,风雨无阻,有时货很多,白天黑夜连轴转,累得腰都直不起来。”史东平说,由于长期靠体力干活,还要经常忍饥挨饿连续作战,他患有严重的胃溃疡。 wihhX-wx  
Vkd\Ye$E  
打工收入上升缓慢,直到2010年才迎来一波“大涨”:工资涨到了每天100元,月均能挣3000多元。尽管这样,史东平仍然没有存款,供孩子念书,家里零花,加之夫妻俩经常生病,有时还要向亲戚朋友借钱。 3On8 b_`"  
2>iiN rf  
虽然体弱多病,但史东平还想咬牙再干几年。“不打工,家里就更困难了”。 5E<m hDE;  
lyke31  
和史东平相比,今年62岁的高建民则没那么幸运,他被迫“退休”了。高建民来自甘肃省靖远县,20多年来他一直在甘肃省白银市一家建筑公司做泥瓦工。 =AC7Y]2iz  
i-720]/q/  
今年春节过后,他给老板打电话,老板却开玩笑似地说:“老高啊,你都62岁了,还是在家里享清福吧。” +`>.dA '4  
oNI3(kT #  
这下,高建民彻底明白了,原来老板嫌他年龄大。和高建民一同外出打工多年的铁“哥们”雷千钧说,人上了年纪,干体力活比较容易发生磕碰,老板对“高龄”、“超龄”的员工还是很害怕的。 X B%PO 0  
>{F%tp3VJ  
高建民在一个老乡的建议下,索性来到了兰州市,在一个桥头等活。可是已过去好多天了,一个活都没揽上。 ! '%qK5i  
Z$Co  
“实在没人要了,就回家呗!”高建民无奈地说。 e8-HbYL%  
&]^_6\rX%  
被迫的返乡 W:bm\`(  
)d"g^,Wu  
打工,要能抡得起大锤,扛得住钢筋,但当挺直的腰板变得佝偻,当矫健的步伐开始滞重,衰老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。因此,返乡,是大部分第一代农民工被迫的无奈选择。 ;(lOF&QWl8  
} s[?^'3K  
今年63岁的王文军是甘肃人,算得上是乡里的第一代农民工。上世纪90年代初,他就走出大山,进城务工,辗转兰州市、广东省深圳市等地搬砖头、扛沙袋、看大门,这一干就是20多年。 oKK\Qi_?  
EI=I}dv  
常年在外漂泊,跟建筑工地打了20多年的交道,让王文军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。今年,感觉身心疲惫、力不从心的他最终选择了回家。  38jk=  
*?vU Aq+  
当计算家里的经济来源和花销时,王文军很无奈:家里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地,总共有60多亩洼地,40亩种小麦,20亩种葵花,遇上雨水多的年份,大概能收入近万元,但是遇上干旱,估计连籽种都收不回来。 5L<3 MFr%  
*pi|XF  
两个孙女上高中,一个孙女上初中,虽然是义务教育阶段,但也免不了要花销。 z@Ug't*  
CPuaK;R8/  
“为了补贴家用,今年儿子儿媳又去打工了。我回来了,就看着种地,养羊,最重要的是把几个孙女照顾好,让儿子儿媳安心挣钱。”王文军说。 u4HmCd'<t  
<& =zrf  
在甘肃的一些农村走访中,记者了解到,大部分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后并没有闲着,他们仍然要从事务农、养殖等生产活动,还要承担着照顾孙子孙女的重任,生活依旧忙碌。 O9p! IQ<(r  
.J>>hDGuw  
(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)   E7*I m5%  
T#uj59k  
本报兰州8月27日电     :tCh^>  
|o>5M_h;  
来源:法制日报


类别: 无分类 |  评论(1) |  浏览(13088) |  收藏
一共有 1 条评论
wbq 2013-09-02 17:29 Says: